作为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应义斌与学生之间有很多故事。这些故事体现出来的,是他基于自身的成长经历,把教书与育人有效结合起来的一套独特办法,即研究要国际国内相结合、教学要课堂内外相交融、成长要做人做事相促进,从而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国际视野求发展
从江苏大学到浙江农业大学再到东北农业大学,应义斌求学的道路很顺利;从留在原浙江农业大学任教到两次破格提升为副教授直至教授,再到增列为博士生导师,应义斌在教学科研上取得的成绩可见一斑;从国内任教、搞科研到国外做访问学者和访问app家,应义斌的视野得到了很大的拓宽。也正是在这样一条条相互联系的道路上,应义斌思索着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
作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活动举办以来首位上榜的农业工程教育工作者,应义斌在农业工程教育领域确实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
在美国的大学和农业部访学期间,应义斌深刻地感受到,作为支撑美国社会转型的基础,美国的农业发展与农业工程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他的考察中,美国从农业工程学科发展到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学科的过程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个学科更名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学科如何瞄准未来的发展大趋势而顺应潮流所作出的选择。
于是,在回国以后,应义斌带领浙江大学农业工程学科率先在全国创办了生物系统工程本科专业和生物系统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作为率先建起来的学科,应义斌饱含深情,对于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等都倾注了全身的心血。
在科研上,应义斌领导研究团队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条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水果品质智能化实时检测与分级生产线,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在课程建设上,应义斌非常注重把学科的前沿知识输送到课堂上,以便于学生能够及时地了解最新的知识。比如,2003年他开始给本科生开设“生物生产机器人”课程时,就从国外买了60本原版教材。“我们要求学生上一届往后一届传递,循环利用。”现在,该教材已经传递了5届学生。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应义斌还专门联系了该书的主编、副主编来给学生授课,“除了让学生接触前沿知识外,还有机会聆听原汁原味的国际学术权威的授课”。
在教学上,应义斌自己也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始终坚持言传身教,注重把教书育人工作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据统计,他先后为本科生和国内外研究生开设了15门课程,其中有4门用英语授课。2006年,应义斌作为课程负责人主讲的“生物生产机器人”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成才成人成栋梁
除了瞄准国际前沿谋求学科发展外,在内部,应义斌相当注重对学生的培养。在他看来,学生首要的是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识,再加上实践能力和道德情操的冶炼,才会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
对所招的研究生,应义斌通常会在他们入学后的一段时间里和他们每个人来上两段“会战”,目的有两个,一是摸底,了解学生的总体情况,掌握重要信息;二是对症下药,找准学生的突破点,和学生一起规划未来3到5年的发展。
对于第一个目的,应义斌一般在一个小时左右就能完成,然后布置作业——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毕业后想做什么、自己有哪些想法和计划,把这些作业完成后,一周以后,学生再和他约好时间仔细探讨。
为什么说是仔细探讨呢?应义斌解释,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区别在于,自己有一定的追求目标,但尚不明朗,甚至有些摇摆不定,有些学生还会有自信心不足等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在第二次的长谈中,应义斌除了出谋划策、指引方向以外,有时候还要现身说法。
遇到学生自信心不足时,应义斌会拿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进行剖析。他高考时英语考分很低。然而,考上大学后,一直到读研结束,应义斌从来都没有放弃对英语的学习。以至于现在很多学生都向他打听学习英语的诀窍。其实,哪有什么诀窍,在应义斌心里,一切都是天道酬勤。
在读研的时候,应义斌时常利用课余时间泡在图书馆读英语原著,几乎把当时浙江图书馆并不多见的原著都读了个遍。原杭州大学的原版电影更是他的最爱,顾不上路途遥远,几乎每周必定报到一次。
所以,在解答学生疑问的时候,应义斌常用两个词汇,一个是坚持,一个是自信。他认为,没有坚持,就不会持续努力;而没有持续的努力,自信心也找不到方向。
在他招收的博士生里,就有一个这样的个案。一个从外校考进来的女博士,由于此前的科研基础比较薄弱,加入应义斌的科研团队后,曾一度感到失望,认为自己在短短的三年里,肯定不会有什么出息。然而,听到导师一番真诚的剖析之后,这名女生重新找回自信,很快进入了科研状态。“她很勤奋,并且敢于闯新领域。”应义斌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博士生。经过几年的努力,这名女博士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2006年还获得了浙大最高荣誉——竺可桢奖学金。
当然,在关注学生成长之外,作为一个学科的带头人,应义斌也十分注重在国际交流中培养青年教师,注重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创造条件促进教学科研团队中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我们要打造的团队,是让大家都一起成长,共同奋进,在进取中感受成长的喜悦。”
《app时报》 (2008-11-4 B3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