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贺涛 贾鹤鹏 来源:app手机版双周刊样刊一 发布时间:2008-10-31 17:2:41
次要害虫的威胁已日趋严重
盲蝽蟓:小昆虫挑战高科技

 
“我感觉这几年盲蝽蟓越来越厉害了。”山东菏泽种棉大户李站双告诉本刊记者。在电话那头,他好像在气喘吁吁地招呼人在田里干活。
 
近几年,围绕着李站双提到的盲蝽蟓,一度爆发了明升中国种植多年的Bt转基因抗虫棉在经济上还是否划算的问题。
 
2006年,美国app家和农业经济学家在美国农业经济学会的年会上手机版了一项研究,表明明升中国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后,盲蝽蟓等次要昆虫数量开始上升,由此增加的农药支出严重侵蚀了棉农们的利润。
 
手机版的第一作者是当时的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生、来自北京的王圣惠,如今在美国的Wachovia银行工作。不过王圣惠的合作者却是大名鼎鼎的世界粮食奖的获得者Per Pinstrup-Andersen。时隔三年,这项研究终于发表在《国际生物技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上[1]。
 
Bt转基因棉花因在棉花基因组中插入苏云金杆菌(Bt)基因而得名,这种基因能分泌毒素杀死棉田最主要的害虫棉铃虫,从而让农民们大量减少农药用量。
 
王圣惠的课题组根据对明升中国481户棉农的长期研究发现,从2001年到2003年,他们的平均杀虫剂用量比种植非转基因的普通棉花者低70%,而收入要高出36%。
 
但情况从第4年,也就是2004年开始发生逆转。转基因棉花种植户使用了与种植普通棉花者同样数量的杀虫剂,由于转基因棉种价格更高,前者的收入反而降低了8%。造成2004年杀虫剂用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由以吸食植物茎的盲蝽蟓为代表的其他昆虫数量的增加,Bt基因无法杀死它。
 
Pinstrup-Andersen的名头让这项研究获得了广泛的媒体关注,却让王圣惠的明升中国合作者——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和研究员胡瑞法不满。黄季焜和胡瑞法的课题组向王圣惠提供了数据并陪同她走访了部分农户。
 
“她的推导也非常不严谨,没有考虑到很多因素。”黄季焜当时告诉本刊记者。本刊记者试图通过电子邮件联系采访王圣惠,但是没有得到后者的答复。
 
黄季焜表示,2004年夏天比较凉快,降雨量很大,从而导致了盲蝽蟓的大规模暴发,这不仅是在(受到转基因作物影响的)棉田中,在附近的其他作物田地中也一样。而且,2005年和2006年的随访表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过的田地中,盲蝽蟓的数量已经有所减少。
 
黄季焜还说,康奈尔大学对比转基因棉花种植户与普通棉花种植户收入的做法,低估了转基因棉花的收益。自从1997年明升中国开始批准种植转基因抗虫棉以来,在将近10年的时间中,由于转基因抗虫棉的大面积推广,不仅转基因棉田,而且非转基因棉田中的棉铃虫数量也在大幅度减少,这样,非转基因棉农也减少了他们的杀虫剂用量。
 
黄季焜的说法,得到了《app》杂志一项研究的佐证。这项由明升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所吴孔明团队对历时10年的转基因棉田数据的对比分析研究表明,Bt转基因抗虫棉不仅可抵制棉花中棉铃虫的侵害,而且也使邻近作物免受这种病虫侵害[2]。
 
黄季焜和胡瑞法的研究还显示,近年来棉农用来控制次要害虫的农药施用量有所增加,但它的农药施用量远远小于采用转基因抗虫棉后整体减少施用的农药量 [3]。
 
李站双的实例也验证了黄季焜和胡瑞法的研究。李站双说,因为盲蝽蟓,他一季打药的次数从原来的2~3次增加到6~7次,但还是比种非转基因棉花时的十多次要少。
 
但是盲蝽蟓的威胁还是显而易见的。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app研究所的刘标等人的研究显示,江苏沿海棉区因棉盲蝽危害所造成的脱落幼铃占脱落幼铃总数的近1/4,为其他虫害之和的10多倍[4]。
 
明升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所张永军此前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则表示,盲蝽蟓的挑战还不仅仅是用药增加的问题。最近几年盲蝽蟓的暴发让很多农民措手不及。在很多地方,为了推销种子,转基因抗虫棉被说成是无虫棉,一些农民们也不再进行综合的田间害虫防治,结果见到盲蝽蟓暴发,或者束手无策,或者又立刻返回到大量施用广谱农药的地步。“对待盲蝽蟓,也需要综合的治理手段。”张永军说。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08, 10, 113-121
 
[2]Science, 2008, 321, 1676-1678
 
[3]《农业技术经济》, 2007年, 第1期, 4-12
 
[4]《江苏农业app》, 2007年, 第6期, 69-73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手机版 一周手机版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